登录 | 注册
浙江省博物馆《银的历程-从银两到银元》展览精品(九)
浏览:2795   [ +收藏 ]

李晓萍  金银流霞丨古代金银货币鉴赏丨


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实现,最初是凭借田赋折纳白银来完成的,那些为数不多的各式折粮银锭正是这个货币化进程的纪录者。明代的田赋从明初征米麦丝绢等实物交纳,到部分用白银折纳,最后到完全用白银折纳,是一个从实物税到货币税的发展过程。因此,在存世的明代银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田赋折银,以及从田赋折色中派生出来的各类折银和田赋加派银,如“金花银”、“麦折银”、“秋粮折色”、“粮银”“谷价银”、“轻賫银”、“耗米银”、“地亩银”、“禄米银”、“马草折银”、“草价银”、“丝折绢银”、“辽饷银”、“巢饷银”等等。明代中叶,随着社会对白银需求的扩大,徭役、专卖及商业贸易等领域也以白银为抽分纳税的对象。如在存世的明代银锭里有表示各种徭役的“皂隶银”、“京班银”、“民兵银”、“民校银”等,有专卖品收入的“盐司银”、“两淮盐课”、“茶银”等,有钞关收入的“梧关银”,有表示县级政府开支的“公用银”、“柴薪银”、“月供银”等,还有表示各类社会惩罚的“脏罚银”、“犯人银”等等。这些不同铭文的银锭给我们提供了大量反映明代财政赋税方面的信息,涵盖了明代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


微信图片_20191208104338.jpg


刻字:银作局永乐陆年十一月内销镕花银五十两作头顾阿福等匠人仇士平陆字一千陆百七十号


微信图片_20191208104354.jpg


刻字:直隶常州武进县景泰五年秋粮折银五十两委官县康叔器典使邵叙粮长高升解纳粮长张深匠作口口


微信图片_20191208104408.jpg


刻字:漳州府长泰县嘉靖二十九年分折色粮银一锭重五十两提调官署县事太府儒学教授俞荣魁司典吏陈克道林福解户王尚甫银匠陈宾舜


微信图片_20191208104423.jpg


刻字:广东广州府番禺县征解嘉靖四十三年秋粮折色梧州广备仓米银一锭五十两吏梁萩该征莫遣忠银匠张□


明代的兵饷来源于政府的各项税收。该银锭是在嘉靖四十三年(1564)由广东广州府番禹县征收的秋粮折色银,之后解往梧州广备仓做为仓米银,用于驻梧州的广东班军的行粮银。该锭铭文共有45个字,将征收时间、地点、用项、重量、官吏、银匠等铭文一气呵成密密麻麻地刻在锭面上,显示是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由同一人刻上去的,显示该锭是在征收地番禹县铸造,后运到梧州广备仓以备军用。


微信图片_20191208104439.jpg


刻字:绍兴府萧山县万历十五年分三六轻赍银五十两万历十六年三月知县 刘会史臣杜邦银匠吴正


轻赍的原意是“容易地移交”。早期的轻赍银主要是指折色银,后来逐渐演变成耗米折银的特称,专指在漕粮运输中加收耗米作为运输费用,又扣除作为运军行粮的耗米再折换成银两的部分。三六轻赍是指在江西、湖广、浙江等地征收正米一石需加耗米六斗六升,又加尖米一斗,共七斗六升,以四斗随船作耗,余下三斗六折银,称三六轻赍。该锭铭文中的知县刘会(1542—1617)是万历十一年进士,曾任绍兴府萧山县县令,修撰《万历萧山县志》。


微信图片_20191208104453.jpg


铭文:建安县完十四年裁站银五十两崇祯十四年正月日知县田恩任


崇祯皇帝即位后,面对一个政治腐败,国库空虚,战事危机百孔千疮的烂摊子一筹莫展。崇祯皇帝死也不肯将皇室内帑拿出来充军饷,所以只能通过田赋加派,增收盐税及各项税收等方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同时想方设法节约国家行政开支,其中裁减驿站的行政费用就是其中一项。崇祯元年(1628),刑科右给事中刘懋奏请崇祯皇帝裁撤所有驿站,节余公孥、遏制腐败。这正好符合了吝啬又到处找钱筹集军饷的崇祯皇帝的意愿,随即下令对全国的驿站进行大幅度地裁撤。裁站银就是裁撤驿站的结余银两,主要用于辽东战争。


微信图片_20191208104506.jpg


刻字:明代湖州府安吉州嘉靖十四年分麦折银五十两提调知州叶荣解户张安振银匠张涛


微信图片_20191208104520.jpg


刻字:犯人姚秀银五十两银匠宋文


手机移动端 微信公众号 银博鉴定 银博鉴定
手机移动端 微信公众号 银博鉴定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