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银锭上海县与板照袁浦场
浏览:2201   [ +收藏 ]

深圳客 川锭博物馆 2018-03-29


01上海县10兩银锭.jpg


上海县10兩银锭


唐代上海地区盐场所产的盐,称为“吴盐”,大诗人李白在《梁园吟》中曾经这样称道:“吴盐如花皎雪白”;“吴盐胜雪”则是北宋词人周邦彦的美誉。


02板照.jpg


板照


宋元时期,上海盐业生产盛极一时,在现今上海辖区境内当时共有江湾、大场、南跄、黄姚、清浦、青村、袁部(袁浦)、下砂、浦东等九处盐场,年产盐量达三千万斤之巨。


03上海县县衙位置图.jpg


上海县县衙位置图


明代以后产量有所下降,是由于海岸线的东移及长江主泓道的南摆,致使沿海的海水盐分浓度不断降低,成盐海岸线日益缩短,江湾、大场两个盐场由于水淡不产盐而罢废,黄姚、清浦盐场则相继没入江中,但在明代上海地区还是设有浦东、袁浦(宋代称“袁部”)、下砂头场、下砂二场、下砂三场和青村及崇明的天赐场等七大塩场。南宋绍熙年间,袁部场改名为袁浦场。

  元代初年,下砂盐场总部为了接近当时的制盐作业区,向东搬了约十里。原为下砂盐场头场的“石笋里”便成了新的盐场所在地,现今浦东新区的新场镇,原本就是下沙盐场衙门、松江府盐课司、两浙路盐运使司(有时为浙西路盐运使司)驻地,因此得名“新场”,它是上海古代盐场保存在地名上的见证,是难得的带“场”字的盐场地名。


04十六铺位置图.jpg


十六铺位置图


到了元代至元28年(公元1291年)8月19日,朝廷准松江知府仆散翰文奏正式设立上海县,县衙设在上海县来榷场(后来称为十六铺)元代大德2年(公元1298年)上海县县衙从来榷场迁至曲家湾(就是后来的南市光启路县左街口)。而随着新场盐业的发展,许多盐商、贩运官以及从事贩卖私盐的人也日渐增多,于是古镇上的建筑和街道也慢慢建设起来,形成市集。在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的《上海县志》介绍道:“四时海味不绝、群楼酒肆,贾街繁华”描绘了上海县新场镇当时因为盐场的发展而显现的繁象。


05.jpg


06.jpg


07海塩场之塩滩.jpg


海塩场之塩滩


历史上,盐业一直是王朝统治控制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盐在尧舜时代,盐民自产自销。到夏商时代,实行盐贡。周朝,设立专门负责管盐政之官,名曰“盐人”。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出任齐相,实行专卖之制。到汉武帝时期,禁止私营,执行政府垄断食盐产销的政策,北宋中后期,由于盐税是朝廷的主要税收,朝廷加强了对灶户的集中管理,在盐场以下,以二十余家为一“灶”,集中煮盐,这样“灶”便成了宋朝时期盐业生产的基层单位。

  到了元代,又打破了宋朝时期的生产方式,并灶聚团,将二灶、三灶为基础合并为一团,于是团便成了元朝时期盐业的基本生产单位,这些原为生产单位的“场”、“团”、“灶”便逐渐演化成地名。

  元代有一本《熬波图詠》的绘本,是介绍海盐制作最完整的一部著作,被收录在《四库全书》中。全书共 52 幅图,52 首诗,详细介绍了制盐过程中每一道工序的操作方法。清代上海地区海盐的制法主要有“煎熬法”、“板晒法”和“摊晒法”等三种,清代上海地区诸盐场大都采用这三种制盐方法,构成当今重要的文化遗产。


08.jpg


09熬波图詠.jpg


熬波图詠


无独有偶我们发现一张上海县的板照,即是由袁浦场正堂所发出,其主要目的就是飭令各塩场改煎熬法为板晒法,並发出执照以确权登记方便管理,这不论是在地名上、制作工艺上都是和历史记载相吻合的;先辈们遗留下来的银锭(上海县)、塩照(板照)、史料(袁浦场)让我们又见到一个个清晰动人的历史故事。


手机移动端 微信公众号 银博鉴定 银博鉴定
手机移动端 微信公众号 银博鉴定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