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世界,理解中国 - 从“丝绸之路”钱币浅谈文化交流


李洪    宋功


“丝绸之路”这一概念名词是一百多年前由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提出的,在学术界得到广泛认可。如 果说,张骞出使西域,开辟出一条东西方商业贸易通道,那么,两千年以后“丝绸之路”文化才揭开它神秘 的面纱,前人以商业贸易为目的,一路走来,各种文化在这里交流,又在这里碰撞,一些事物在这个过程中 消亡了,一些文化在这个过程诞生了,世界的格局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一次又一次的变革?这是为什么? “丝 绸之路”给中国带来了什么,2013年以来,中国为什么又提出“重走海上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的国 家战略,中国究竟要把世界引向何方?中国又走向何方?于是,人们开始探索古代丝绸之路,在以史为鉴可 知兴替的理念中在梳理“丝绸之路”文化。研究历史,走向未来。

我们对“丝绸之路”有一个认识过程,我们从长安经西域的狭义的丝绸之路到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 之路的广义丝绸之路的理解经历了多年的探索,如果我们将中国走向世界,与世界进行交流作为“丝绸之路” 的定义的话,那么,迈开这个脚步的时间可能在李•希霍芬提出的时间节点上大幅度地向前推。比如,之前, 人们没有“丝绸之路”这一概念,李•希霍芬是在地质研宄基础上结合古人从这一通道上进行丝绸贸易,“丝 绸之路”这一概念一经提出便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人们开始关注“丝绸之路”,在这一概念引导下,长期被禁 锢的思想如脱缰之马,人们开始从地理上理解“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南海丝 绸之路”、“蜀道丝绸之路”等也一一出现,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又从贸易的物品中探索,比如随后的“玉 石之路”、“陶瓷之路”、“茶叶之路”、“人参之路”……等也相继面世,总之,丝绸之路的起点与终点的线路 和贸易的产品和交流的范畴也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变化而变化,也随着世界的改变而改变。种种迹象显示, 这些历史存在的事物需要人们更多的发现。

然而,基于对“丝绸之路”的理解加深,人们发现用这样的角度探讨“丝绸之路”,似乎又有什么欠缺, 于是,就有人就对“丝绸之路”的意义有所怀疑、甚至有人还在质疑所谓的“丝绸之路”是否存在,围绕这 些质疑,我们以发现世界,理解中国的观点,用“丝绸之路”钱币文化角度浅谈一下丝绸之路,与大家进行 交流。也就是说,我们从文化的角度解读“丝绸之路”,当然,这也是在尝试和探索。

首先,我们为什么选择从钱币文化角度谈丝绸之路文化交流,而又冠上“丝绸之路”钱币呢?钱币有着 明显的历史特征,将中国钱币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历代钱币综合起来,就可以贯穿着中国与世 界各国的历史脉络,钱币承载的文化中蕴藏着各民族的世界观,结合起来就能体现历史的进程中人类交流的 过程。综合起来就有可能成为一部鲜活的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史话。以中国钱币形成“丝绸之路”的历史脉 络大纲,“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历代钱币组成纲目。有了这个基础,我们就可以组成“丝绸之路”钱 币的基础理论,这样就有利于人们分段进行研究。从钱币文化的角度谈“丝绸之路”的交流。

对“丝绸之路”钱币的研宄,我们很幸运地有这些前辈在前面为我们引路,杜维善先生向上海博物馆捐 赠的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钱币引起了钱币界哄动,拉开了民间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钱币收藏的序幕,李铁生先生选择一条向中国大众介绍西方钱币文化的之路,从而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钱币从收藏引导到研究的领域, 林梅村教授从语言研究到多领域的丝绸之路论述在学术界和社会中引起强烈的反响。王炳华教授带领考古队 员们在丝绸之路通道上以汗水冲刷出一个又一个丝绸之路在中国的论证。这些前辈们都是丝绸之路研究的引 领者,“重走海上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的号角将古代丝绸之路研宄和现代丝绸之路实践推向高潮。在这大背 景中,钱币界与社会各界合作的丝绸之路研究己经刻不容缓并且是历史的必然。


“丝绸之路”钱币的归纳

钱币能说明什么?我们如何归纳“丝绸之路”钱币?本节我们探讨这两个问题。首先钱币能说明什么? 自问,我们对钱币认识有多深?人们赋予“博大精深”的赞誉的钱币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中国钱币随 华夏文明传续数千年,一直按照自己的发展轨迹,历史悠久,形成了具有长期稳定、独特发展的中华钱币文 化内涵,西方钱币也有它们独特的发展脉络,它们各自承载着创造者历史,连贯社会底层和统治者的脉络, 牵动着社会发展进程,它同时是一个主权的象征,在朝代的交替中经历了消失或再生的循环,成为人类文明 历史上从未中断的历史活化石。钱币文化有两种表现方式,它的表面文化己经令人陶醉,而它承载的文化更 令人感叹,它纵横世界,从社会底层乃至统治阶层无出其右,它是一个个王朝兴替的见证者,纵观历代钱币, 千山共色,无论中国钱币,或者是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钱币,都有这个共性。这样,钱币在历史考古 的重要地位的奠定,造就“丝绸之路”钱币文化揭开数千年的世界交流的神秘面纱基础,在追溯它承载的文 化面前,我自问的我们对钱币认识几何?就是这个缘故。

钱币有传播的广泛性和传承的必然性的特性,种种原因,在历史上有些王朝在朝代的交替中失去踪影, 由于战争等诸多原因,很多文献资料流失,导致历史脉络中出现一些空白。作为交易媒介,钱币流通的区域 十分广泛,丝绸之路沿线区域都留下钱币的痕迹,作为主权象征和财富象征的钱币在人们有意无意间残留了 下来,成为历史活的化石。在考古出土中钱币的出现,经过考证一些小的王朝和民族部落得以重见天日,填 补了空白,随着考古的深入,将有更多的发现。

在华夏文化有极强的兼容性,丝绸之路是东西文明的桥梁,钱币表面承载的文化也是极具广泛性的,随 着交流,波斯文化、希腊文化、罗马文化、印度文化、草原文化、阿拉伯文化和中原文化在这里汇合、碰撞, 形成了多民族、多文化的局面,文字和语言各异。钱币承载的文化是多样性的,包括信仰、神权、民族追求、 通过人物、动物、徽记、等多种图案和文字等多种表达方式,这些文化都在钱币上有所体现。

这些文化对丰富华夏文化起着重要有意义,钱币的连贯和传承性及承载的文化的多样性都对丝绸之路研 究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如何区分“丝绸之路”钱币?丝绸之路货币并非是某个丝绸之路主权国家的货币,也并非是丝绸之 路贸易的结算货币,而是将目前我们己知的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货币贯穿起来,这些能见证历史的钱币,我们 称为丝绸之路钱币。对于丝绸之路的形成有着深远影响的国家或朝代,这一类难于定义的钱币,我们称为泛 丝绸之路钱币。我们可以将其纳入丝绸之路钱币范畴进行研宄,现阶段,这些都在探索之中,丝绸之路钱币 理论是建立在丝绸之路的文化基础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属性决定丝绸之路钱币的范畴。我们认为,对丝绸之 路的属性的认识至关重要。这影响着我们如何界定丝绸之路钱币。我们不应该武断地否定。我们将继续探索,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丝绸之路钱币研究将不断地产生新成果。并向质的方向跃进。事 物的存在,有时是需要人们去发现。

“丝绸之路”是学术名词,也是一个概念,我们从文化上理解,我们将“丝绸之路”分丝绸文化、交易 文化和交流文化等几个步骤进行分解。“丝绸之路”由来己久,中国是世界上种桑养蚕最早的国家,丝绸桑树 的栽培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同时又是丝绸生产的发源地。丝绸文化在华夏大地孕育和成长,它不但丰富人 们的物质需求,它更丰富了人们的文化需求,丝绸己经上升为货币,这一影响通过丝绸之路延伸至世界的中 心。

贸易文化是“丝绸之路”文化的一部分,这是丝绸的重大贡献之一。丝绸文化从华夏大地迈开了走向世 界的脚步——形成以丝绸贸易为主的丝绸之路,华夏民族与世界交流通过丝绸贸易得以实现,当张骞再次出 使西域时,身为四川人的他,看到了家乡的特产己经在此盛行了,而且他了解到,家乡的特产经由四川经西 南到身毒而来到中亚的。后来才有在他的建议下,西南丝绸之路兴旺起来。在张骞出使西域前,亚历山大东 征到红海,就己经看到经东南亚舶来的中国产品了。四川“二星堆”的现世,甚至,在近年的考古发现,古 埃及的文物考古中出土了中国的丝绸。从这些现象中显示,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早就已经存在了。甚至,我们 可以追溯海贝如何从印度洋到了中原腹地的。海贝是货币起源的先驱,又是世界贸易的先行者,这又扯到钱 币与贸易的关系上来了。它早己经存在,人们又有所发现。


“丝绸之路”钱币的分类

上面谈了丝绸钱币的范畴,下面想谈一下丝绸之路钱币的分类,这个分类并非钱币文字的分类,而是文 化范畴的分类,1、中国钱币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钱币;2、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行用的中国钱币;3、 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仿制的中国钱币;4、东西方钱币文化融合的钱币;5、外国流入中国的钱币,促使东西方 钱币文化的大一统。

前面提到中国钱币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钱币组成丝绸之路概念。这里就不再重复了,中国钱币 在“丝绸之路”上产生的影响是华夏文化对世界产生影响的缩影,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对外产生的影响是 多面性的,它的存在,无论强弱,都会对外造成影响,强大时别人都会向你学习,你的影响力就大了,虚弱 特别是软弱时,你也会影响他人,至少你刺激了他人的野心,中国的历史就有这样一个过程,因此,我们对 解读中国钱币对外产生的影响和外国钱币对中国产生的影响要一分为万物的现象形成以文而化于人。丝绸之路的形成是华夏民族的强大,中华文化的先进的产物,这是历史 的必然。中国钱币文化是在这种背景下传播出去的,造成的影响长达近千年。

归纳起来有几个突出的现象,一、直接使用中国钱币作为流通货币,其中有朝鲜、日本、琉球、越南及 大部分东南亚国家等,这些国家在不同时期以中国钱币作为主要的流通货币,有些甚至是某一时期唯一的流 通货币。__仿制中国历代钱币进行流通;或者复制、或临摹,主要在日本和越南。二、用中国钱币模式, 甚至用汉字铸造本国货币,或区域性、行业性范围内流通。四、铸造年号钱,年号是中国的帝制,年号钱是 统治的象征,这是华夏文化的在钱币上的体现。

中国钱币在中原推动丝绸之路走向世界起着关键作用,中国钱币在边境贸易,推波助澜,促成了丝绸之 路的形成,早在战国时期,秦国便在甘肃与草原民族有贸易往来,秦国的半两出现在甘肃庆阳、平凉、定西、 天水、陇南等地。而统一的秦汉时期,甘肃边陲的贸易一直比较活跃,张骞出使西域,携带金币、帛值数十 钜万,汉武帝派使者持千金前往大宛购买汗血马等,说明汉代对外贸易以黄金为货币。据研宄,这种金币可 能是柿子金饼。因此,汉代金饼、丝绸应在丝绸之路贸易中具有世界货币的职能,是有代表性的汉代货币。

西域是丝绸之路的通道,甘肃是前往西域的必经之路,在这条通道上交易十分活跃,从甘肃和新疆出土 的中原钱币就一叶知秋。汉半两、汉五铢、汉金饼、马蹄金、新朝的两刀、十布六泉,唐朝的开元通宝、乾 封泉宝、乾元重宝及五代十国、宋朝各代钱币……等等,从考古出土的资料上显示,中国历代钱币都有输出 的现象。或者说,在世界各国的考古出土的资料上显示有中国的历代钱币,这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体现,这 包括日本、朝鲜、琉球和东南来诸多国家和地区及中亚、南亚和西亚。甚至到非洲,所以说钱币的输出是文 化输出的一部分。

中国的钱币因使用方便受到各国的欢迎,自汉朝开始就有钱币输出到国外,这对于还没有 冶炼和铸造技术的一些国家来说是非常珍贵的。随着开元通宝的输出,奠定了中国的钱币是世界古代钱币体 系中的东方钱币体系地位。据《宋史•食货志》载钱本中国宝货,今乃与四夷共用”。自从纸币的出现后,铜 钱的需求压力就有所缓解。中国钱币的对外输出逐渐增多,元朝行纸币而废铜钱,此时期钱币的输出达到高 峰期,期间,钱币成为商品货物进行贸易。马可波罗就是这个时期看到日本人以大量黄金购买中国铜钱的, 所以在他的游记中称东方是一个遍地黄金的地方。

明朝永乐年间,推行朝贡贸易,不但将库存的历代铜钱赏 赐朝贡方,还专门铸造永乐通宝钱推行朝贡贸易。导致东亚、东南亚诸多国家直接流通中国铜钱。从各国目 前出土的情况显示,中国输出的钱币较早的是半两和五铢钱,对当地来说,只要是中国的方孔钱铜钱,不论 是哪个朝代的都是通用的。中国钱币的影响在日渐扩大,为了满足需求,方孔铜钱成为商品来进行贸易。在朝 鲜半岛和日本、琉球在考古中有大量发现。如1930年入田整三对日本48处所发掘铜钱的分析统计,总数有 554714枚,中国钱占99.8%。如1987年在广东阳江海域发现“南海一号”沉船,发现从汉代的五蛛钱到南宋 的绍兴元宝铜钱上万枚。20世纪70年代在韩国发现的新安沉船出水从汉代到元代的中国铜钱有28吨之多。 在东沙、西沙群岛的水下考古发现,被认为是郑和下西洋船队的沉船所遗下的铜钱有大中通宝、洪武通宝、 永乐通宝三种,约十万枚。在马来西亚,根据日本钱币界学者平岛春水生前的讲述,他经手挑选过的中国宋朝 钱币就有数十吨之多,笔者某次在美国偶遇经营首饰店的店主,交谈中得知在他经营的十数年期间,每年都 从东南亚某国进口中国钱币一到几个货柜。

东南亚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中国钱币?在葡萄牙和荷兰文的档案 中得到答案,虽然朝廷已经禁止钱币出口,但是台湾在荷兰人占领时期和葡萄牙人管治澳门时期,放任大量 钱币通过走私渠道输出到东南亚。引进流通中国铜钱和流通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有所区别,环印度洋 周边国家和地区,从坦桑尼亚到阿曼、伊朗,从泰国、马来西亚到斯里兰卡、印度,都发现有中国钱币的出 土记录。在美洲也有中国钱币出土,分别2007年美国俄勒丙发现两枚永乐通宝。1993年和2011年在加拿大育 空邻近阿拉斯加地区,曾出土永乐通宝和康熙通宝,同时美国科学家也宣布,他们在肯尼亚曼达岛发掘出一 枚“永乐通宝”。从中国钱币在亚洲的其它地区甚至美洲、非洲都有出土记录显示。这些钱币包含中国自汉以 后的各朝代钱币。这些对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影响是深远的。

引进钱币无法满足因丝绸之路促进的经济发展的需求,于是出现了大量仿制中国钱币的现象。甚至铸造 年号钱,越南和日本首当其冲。仿制仍然无法满足需求,于是就出现了以中国钱币为范本铸造带汉字的钱币。 这不仅仅是国家行为,一些地方势力、经济团体、民间团体也不遗余力地铸造汉字钱币,在东亚、东南亚很 普遍。在西域地区铸造钱币中出现用汉字的,如粟特铸造的开元通宝、高昌国铸造的高昌吉利,回鹘汗国铸 造的日月光金、西辽铸造的汉字钱币等等,这是对汉文化的追求的表现,是丝绸之路钱币不可缺少的一个组 成部分。

交流是相互的,随着丝绸之路贸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钱币也进入中国,从中国的考古发现,出土 了为数不少的古代外国钱币,没有作全面统计,以贵霜、萨珊、波斯、东罗马、阿拉伯、也包括日本、朝鲜 和越南等各国钱币分别在新疆、河西走廊、青海、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内蒙古、辽宁以及广东、广西、 浙江、福建等地均有发现。其中,以1959年新疆乌恰发现的947枚波斯萨珊朝银币最为著名。问题是这些外 国钱币流入到中国有没有进入中国市场流通。这需要专题研讨。

既然有交流就会产生冲撞和融合,有些地区和国家,处在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中,各种文化在此汇合、 碰撞,碰撞后产生新的文化,一种文化融合的钱币便因此而诞生,中亚地区的粟特文化圈最为引人注目,粟 特文化圈主要在七河地区,以姓为界的众多小国如康国、石国、米国、曹国等等均出现文化融合的钱币。还 有与中原有接触和冲突的部分草原民族建立的势力(政权)、汗国也出现文化融合的钱币,如突骑施汗国、西 辽等等。在此期间,古龟兹国铸造的汉龟二体钱、特别是汉怯-体马钱作为文化共融的钱币就哄动一时。

海上航线中被喻为民族博物馆的东南亚,来自各国及名地区的多民族聚在一起,宗教信仰不同,生活方 式各异,文化及语言有别,随着宗教信仰的传播,形成了各种文化的交融。有本土文化的钱币、有汉文化的 钱币、有阿拉伯文化与汉文化交融的钱币、有佛教文化与汉文化交融的钱币,这种现象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并将有别于东西方古代钱币体系的钱币列为东南亚钱币特色。钱币是交流而产生融合的文化其中之一,是“丝 绸之路”的一大特点。这些是丝绸之路钱币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东西方文化正在碰撞中融合是历史的过程。而中国在封关锁国 后,与世界的进步脱节,因在近代工业革命的出现,等到被外国用枪炮打开国门时,两大货币体系快速大融 合,形成了纸币和机制硬币的货币体系,优胜劣汰,谁也无法幸免,中国钱币也不例外。所以说,以史为鉴, 可知兴替,从历史中找到前行的方向。


理解中国

为什么要理解中国,中国开辟了“丝绸之路”,中国在“丝绸之路”中做了些什么?我们为什么要研宄它? 站在中国的角度了解“丝绸之路”是中国走出国门,融入世界,在与世界的交流中各取所需,在文化交流中 学习吸收先进的文化以提升华夏文化。

中国钱币在“丝绸之路”上的影响是中原文化对世界产生影响的缩影,而“丝绸之路文化”对中华文化 带来的冲击也是显而易见的。问题的焦点在于,在“丝编之路文化”中,华夏文化对外的影响,为什么到了 中亚就戛然而止了呢?华夏文明是原生文明,它影响着周边国家,为什么到了近代受影响的国家要反而要去 “中国化”呢?

中国开辟的“丝绸之路”给世界带来了什么,为什么有些西方国家视“一带一路”如洪水猛兽而强烈反 对甚至抵制“一带一路”,为什么在国内的一些学者、教授质疑丝绸之路呢?难道他们不懂历史,那肯定不是, 我们要从历史上了解问题的本质,我们研宂古代“丝绸之路”之时,不要忘记近代和现代的丝绸之路,否则 就脱节,脱离了现实,为了对抗“丝绸之路”,西方国家也它们走过的道路,如“海盗之路”、“贩卖奴隶之路”、 “殖民之路”、“鸦片之路”这又给中国和世界带来了什么呢?因此,我们不能只盯着古代“丝绸之路”,而近 代和现代这段历史,特别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那一天开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就一直对我 国的进行全面的封锁,直到今天,甚至变本加厉。“重走海上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正在冲破这个枷锁, 我们应该反思,我们应该去理解,我们应该有我们时代的声音。


 参考资料:

林梅村,《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彼得•弗兰科,《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

张忠山,《中国丝绸之路货币》,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

董庆煊蒋其祥主编,《新疆钱币》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1991年。 李铁生,《古希腊罗马币》,北京出版社,2001年。

李铁生,《拜占庭币》,北京出版社,2004年。

李铁生,《古波斯币》,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出版社,2006年。

李铁生,《古中亚币》,北京出版社,2008年。

杜维善,《丝绸之路古国钱币》,上海博物馆,1992年。

王炳华,《丝绸之路考古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